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中国档案》刊发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文章:用档案史志守护北疆历史记忆
───
2024.10.17    来源:呼市档案史志馆
【字体: 】    打印    

《中国档案》2024年第9期“风采”专栏“两先”报道专题刊发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馆长赵永强文章《用档案史志守护北疆历史记忆》。文章主要介绍了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在保护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和服务民生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北疆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致力于通过档案和史志工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


全文转载如下:

用档案史志守护北疆历史记忆

  ——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


赵永强


黄河北岸、阴山之南、敕勒川上,“青城”呼和浩特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祖国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先后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红色革命的摇篮,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典范,是边疆安宁繁荣的见证。从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到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从地下党员秘密传递情报的智慧与勇气,到民众积极支援前线的无私奉献,无数革命先辈和各族人民一起,在这片革命热土上前仆后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忠实记录城市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机构改革以来,完成呼和浩特市档案馆与呼和浩特市城建档案馆、艺术档案馆、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的整合,组建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实现国家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的有效融合,推动档案、党史、方志资源整合,构建起“大档案”工作新格局。截至目前,馆藏档案253个全宗,历史跨度500余年,各门类档案、资料134万卷(件),其中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锁南奔为通慧禅师的敕命,是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档案。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按照自治区党委对首府“走在前、作表率”要求,找准现实需求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重点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资政育人、文化传承、服务民生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推动档案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1月,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激活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在呼和浩特地区引起很大反响,启蒙了大批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呼和浩特成为党在内蒙古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亲自部署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艰苦奋斗。呼和浩特地区丰厚的红色“家底”为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可能。

建成红色档案数据库,传承红色基因。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组织骨干力量,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呼和浩特各族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事实,收集整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建成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便于学术研究和社会公众了解这段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研究。组织编写《中国共产党呼和浩特历史》第一卷(19211949),该书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发展历程,详细记载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与此同时,第二卷的编纂工作也正式启动,预示着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为更好地向青少年普及党史知识,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利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项引导资金,组织编纂《青城烽火——呼和浩特党史青少年读本》,旨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年轻一代对家乡历史的兴趣与探索。

用好红色档案,讲好红色故事。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持续致力于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让红色故事更加鲜活、更加深入人心。利用红色档案,拍摄《塞外小岗村——中滩公社土地“包产到户”纪实》。这部微视频生动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呼和浩特市中滩公社实行土地“包产到户”的改革历程和中滩公社农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面貌,以及这一重大改革给当地带来的深远影响。另一部微视频《致敬英雄》则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呼和浩特地区涌现的英雄事迹,讲述社会各界支援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感召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创新档案编研,谱写文化新篇

多维视角,档案编研形式多元化。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注重档案资料的深度挖掘与研究,致力于为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提供丰富而详实的资料。实施《呼和浩特市档案馆藏民国时期教育档案汇编》《日伪统治下的归绥》《伪蒙疆时期的“巴彦塔拉盟”》《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以及日文档案翻译等多项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撰写的《“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做法》获得首府实践案例评选A级;完成20212022年《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档案数据集萃》专题图书呼和浩特篇章的编纂;《基于档案记载的民国归绥城街巷建筑细节复原及其蕴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被正式列入《2024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开发民国时期工商业同业公会档案。从近百万件档案资料中,甄选出一百多件极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档案珍品举办“青城印迹——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馆藏珍品档案展”,追溯呼和浩特的历史脉络,展现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成就。此外,在《呼和浩特日报》开设“兰台翰墨·青城文脉”专栏,持续刊发关于城市建城史、文化史、民族融合史的专题文章,有力推动了首府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提升文化供给层级,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作为。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与内蒙古大学开展馆校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理论研究,成为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分基地成员单位。参与编纂《北疆文化研究文集》,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联合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路径与演进机制”学术研讨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与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单位共同承办“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学术论坛及调研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70余位学者参会,创造了协同研究的良好学术氛围,为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保存城市记忆,用心服务民生

抓重点、强特色,推进资源建设多元化。为全方位保存好“城市记忆”,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出台《呼和浩特市重点领域、重大(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重特大事件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全市重点领域档案、特色档案和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加强对地铁、机场等重大项目档案和大型社会文化活动档案的征集力度。近五年,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接收征集档案53万卷(件),馆藏档案达到134万卷(件),极大丰富了首府文化资源,走在了自治区前列。

征程万里,奋斗以成。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在服务民生方面坚持不懈,为提升民众幸福感助力。坚持高标准建设专题档案全文数据库;档案目录先后接入全国和自治区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并与北京市、成都市以及自治区各盟市档案馆建立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工作机制,拓宽馆藏民生档案资源利用范围。编写《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档案利用实例汇编》《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民生档案服务指南》《呼和浩特年鉴》《呼和浩特市志》等工具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累计接待利用者40256人次,提供利用档案42324卷(件),居自治区前列。

档案无言,镜鉴沧海桑田;兰台有梦,徜徉星汉时空。做好新时代档案史志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新征程上,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将继续发扬局、馆协同工作机制优势,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与学界的交流合作,深化学术研究。同时,不断拓展公众服务范围,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建设,在助力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大道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