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25年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票房超过123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名,其在全球的陆续公映,也让国外观众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哪吒2》的成功反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用导演饺子的话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一座巨大宝藏”。尤其是观众对于藏在酷炫画面中的“文化密码”解析,让人刷出知识,刷出新意。档案是历史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今天我们就解读一下饺子导演个人经历以及《哪吒2》中呈现的教育理念与民国档案中记载的“个性教学”的不谋而合。
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藏《归绥市立关帝庙街中心国民学校提纲》
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中保存着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归绥市立关帝庙街中心国民学校提纲》,其中记载了归绥市立关帝庙街中心国民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如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打破班级制度实施分团教学、学生操行成绩考查办法等内容。值得关注的是,提纲中提出:“学生优劣程度不一,天才学生限于班级制度难能发展,低能学生限于班级制度缺乏学习兴趣”,“为适应学生个性计宜打破班级制度实施分团教学”。可见当时的教育已开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对学生当中的特殊人群给予了重点关注,并尝试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这与饺子导演个人经历以及《哪吒2》中呈现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于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突破制度桎梏:饺子弃医从艺的非典型成长与"分团教学"
饺子(杨宇)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生转型为动画导演的轨迹,印证了"打破班级制度"的必要性。传统医学教育体系未能限制他对动画的热忱,正如档案中所言"天才学生限于班级制度难能发展"。他蛰伏三年创作《打,打个大西瓜》的经历,恰似脱离标准学制后的"分团教学"——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进行深度学习,最终成就中国动画里程碑。太乙真人针对魔丸转世的特殊身份设计教学方案:以山河社稷图构建专属修炼空间,将混天绫化作个性教具,这也正是"分团教学"的艺术化呈现。这说明教育应允许特殊人才脱离统一进度,从"标准流水线"到"个性孵化器",建立个性化成长通道。
二、批判标签化教育:哪吒角色塑造的教育隐喻与反对"优劣程度定终身"
《哪吒2》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批判了将学生标签化的教育偏见,与档案中折射出的反对"优劣程度定终身"的理念形成互文,彰显个性化教育对激发潜能的核心价值。档案中指出“天才学生限于班级制度难能发展,低能学生限于班级制度缺乏学习兴趣”,教育需帮助学生打破社会预设的成功模板,教师角色亦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进化到"潜能炼金师"。比如,高校是否可以允许学生像饺子组合医学知识与艺术创作般自主搭建知识图谱,推行弹性学制,参考饺子蛰伏三年创作短片的经历,建立“创作休学期”“项目实践年”等制度。
在标准化教育仍占主流的今天,《哪吒2》的成功与饺子导演的逆袭共同证明,教育创新需要制度弹性与评价勇气。当教育者能如太乙真人般为每个学生设计"专属山河社稷图",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点亮个性的火炬。哪吒的乾坤圈既是约束魔性的枷锁,也是激发潜能的钥匙,这隐喻着个性化教育的核心要义——通过精准的约束机制释放更大的自由。饺子导演用八年时间打磨《哪吒》的经历,与档案中80年前教育先驱的探索形成时空呼应,共同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进步不在于技术手段的迭代,而在于对"每个灵魂皆可成圣"的坚定信仰。当教育能如饺子塑造哪吒般,让狂狷者保持锋芒、让怯懦者生长勇气,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人性的光辉。